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训诂是什么意思

zmhk 2024-09-20 人已围观

简介训诂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训诂是什么意思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训诂是什么意思的话题。1.诂训的意思诂训的意思

训诂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训诂是什么意思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训诂是什么意思的话题。

1.诂训的意思诂训的意思是什么

2.训诂学历史主要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3.老师,名物训诂和辩白考订是什么意思

4.训诂学的意思训诂学的意思是什么

5.训诂学是什么意思

6.学基本功:为什么要训诂?

训诂是什么意思

诂训的意思诂训的意思是什么

       诂训的词语解释是:解释古语。古语的意义。

       诂训的词语解释是:解释古语。古语的意义。拼音是:gǔxùn。结构是:诂(左右结构)训(左右结构)。注音是:ㄍㄨˇㄒㄨㄣ_。

       诂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解释古语。引《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_习《五经》,皆_训大义,不为章句。”李贤注引《说文》:“_,训古言也。”唐杨炯《<王勃集>序》:“於是编次《论语》,各以_分,穷源造极,为之_训。”郭沫若《集外·<管子集校>叙录》:“宋代言《管子》者以张_《读管子》一文最见功力,其文虽不足四百字,而_训精确,洞见_奥。”⒉古语的意义。引晋郭璞《<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_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宋欧阳修《尹源字子渐序》:“君之名源,而字子渊。夫源发於渊,深且止也,於_训不类,又无所表发其名之美,甚非称。”清曾国藩《书<学案小识>后》:“惠定宇、戴东原之流,钩研_训,本河间献王实事求是之旨,薄宋贤为空疏。”

       关于诂训的诗句

       解使威仪同诂训诂训尊六经解使威仪同诂训

       关于诂训的成语

       训格之言望文生训过庭之训典谟训诰训练有方

       关于诂训的词语

       过庭之训训格之言不忘母训不足为训遗训馀风贻燕之训耳提面训不作为训诗庭之训望文生训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诂训的详细信息

训诂学历史主要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①训蒙:对幼儿的启蒙教育。训,训诫、教导。蒙,蒙昧无知。

       ②讲:讲解,宣讲,究:研究,探求,彻底搞明白、弄清楚。

       ③详:细讲。训诂(gi):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意义,也叫训故、故 训、解诂等。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④句读(d6u> :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句和读连用时,前者指 语意完整的一小段文字,后者指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稍停顿的更小段 的文字。元代人编纂的《古今韵会举要》中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 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古人写的文章或印刷 的书籍时,一般都不用标点符号,而是一文到底,阅读时要先断句,在 语气结束的地方用圈(句号)来标记,叫做“句”;语气没有结束地方 用点(逗号)或钩(钩识)来标记,叫做“读”。

       凡是进行幼儿的启蒙教育时,必须把每个字都讲解清楚,细细宣讲每 个词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句读。

老师,名物训诂和辩白考订是什么意思

       训诂学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古代训诂学

       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

       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瞍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

       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

       至此,传统的训诂学观念已形成。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大家,并形成了乾嘉学派。

       清朝末年,章太炎与黄季刚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仅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这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近代训诂学

       在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黄侃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黄先生云:“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即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的界说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研究对象,即“解释语言”,而且没有“时地之限域”,这较之于古人的训释古语显然是扩大了范围;第二是理论和方法,即“法式”和“义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黄侃的训诂学界说问世后,有关训诂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 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陆宗达、王宁先生又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古代文献 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这可以称之为“古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献词义学派。”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 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应该注意的 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许嘉 璐先生说“传统训诂学以训释实践为其主要形式,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其对象,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言以及用语言形式表现的名物、典章、文化、风习等等都在诠解范围之内。现代的训诂学就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把训诂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训诂学的延伸。”许先生对训诂学的解说在本质上与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说得更加明确了。持这一主张的还有洪诚等先生,称之为“全面解释派”。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训诂学的意思训诂学的意思是什么

       训诂: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汉语中字词的意思。大学时文学院有一门课叫做训诂学,名物:事物的名称特征。名物训诂就是对名物的内涵和名物的得名的由来进行解释。

       名物训诂是传统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名物,早期的狭义说法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生物的名称,后来又逐步扩大到车马、宫室、冠服、星宿、山川、郡国、职官和人的命名等领域。从词义学的观点来看,名物讲的是一些专名的词义。这种专名的特殊性在于,它所指的对象范围比较特定,而且特征比较具体。

       辩白:指申辩,说明事实真相,考订:考核修正。

扩展资料

       训诂应分一般训诂与名物训诂。通过或结合训解直接或间接名物来训释词义者,为名物训诂。它可以扩大训诂面,增加训诂效用,提高训诂成功率、精准度。作名物训诂有四条章法:定物点、训名物、理古训、用多证。

       词义训诂可以按名物的有无,分为两类:一般训诂;另一类是名物训诂。二者的对象、要求和方法都有不同。

       一般训诂的对象是非名物义,即一般义;只要求释名,即释词义;只用语言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名物训诂的对象多数是名物义,即以前称的文化义;要求解物又释名(词义);除了使用语言的方法,还要用解物的手段与方法,即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法来释义。

训诂学是什么意思

       训诂学的词语解释是:中国传统的主要以研究古代书面语言为内容的专门学问。

       训诂学的词语解释是:中国传统的主要以研究古代书面语言为内容的专门学问。注音是:ㄒㄨㄣ_ㄍㄨˇㄒㄩㄝ_。结构是:训(左右结构)诂(左右结构)学(上下结构)。拼音是:xùngǔxué。词性是:名词。

       训诂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中国传统的主要以研究古代书面语言为内容的专门学问。旧时只将它看作是“小学”的一个部门,如今有发展成为一门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的倾向。其著作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专为解释某部经典著作而写的;一类是搜集词语,分类编次,解释其意义的。前者如《论语注疏》、《孟子注疏》等;后者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引《明史·文苑传三·李攀龙》:“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_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许威汉《训诂学导论》总论一:“我们应该认识到训诂学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技术科学。”

       二、国语词典

       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三、网络解释

       训诂学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关于训诂学的成语

       训格之言训练有方望文生训典谟训诰学书学剑

       关于训诂学的词语

       遗训馀风不足为训训练有方耳提面训贻燕之训不忘母训诗庭之训典谟训诰训格之言不作为训

       关于训诂学的造句

       1、先生曾告诉他,文字与音韵如鸟之两翼,只有训诂学才是这只鸟的主体。

       2、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类聚、梳理并分析该书中手工业原材料词语之间的关系。

       3、我们应该将汉语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训诂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

       4、反观其现代化历程,中国训诂学在民族化、现代化道路上曲折前进,应正确看待这一历史进程。

       5、据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正文训诂是传统训诂学的源头。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训诂学的详细信息

学基本功:为什么要训诂?

       训诂学的解释

       中国 传统 的主要以 研究 古代书面语言为内容的专门学问。旧时只将它看作是“小学”的一个部门,如今有发展成为一门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的倾向。其 著作 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专为解释某部经典著作而写的;一类是搜集词语,分类编次,解释其 意义 的。前者如《论语注疏》、《孟子注疏》等;后者如《 尔雅 》、《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明史·文苑传三·李攀龙》:“稍长为诸生,与友人 许邦才 、 殷士儋 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 许威汉 《训诂学导论》总论一:“我们应该认识到训诂学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 对象 ,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 实用性 特征 的技术科学。”

       词语分解

       训的解释 训 (训) ù 教导 , 教诲 :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刼 )训。培训。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 家训 。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解释词的意义: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

       训诂是解释古字古言的治学功夫,在后来发展成专门的学科。其根本由来于古人和今人直接的隔阂,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着说的是地域上的差异性,不同的地方因其语调音韵不同,同一个字便存在很多种读法。从古到今,字形字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早的文字来源于画图,看图识字,像什么便是什么,但是随着发展,象形文字并不足以满足沟通需要,有发明了许多偏旁组合字,有会意、有形声,而且在实际书写中存在因人而异的问题。

        如果历史是不发展的,古今文字是不变化的,自然是不需要训诂的,古文古字是不需要解释便能读懂的。但这仅仅是如果,除却客观上的因素,还有认为主动的去改造文字,有人嫌篆文书笔画繁琐书写麻烦而发明了隶书,也有人嫌隶书规整不甚流畅而发明草书、也有人嫌草书狂的没边难以辨识而发明横平竖直的楷书,宋人发明了适用于印刷术的宋体字,今人更是为了推广汉字还去繁就简的推出简体字。

        从古到今,改造文字只有一个目的,怎么方便当下怎么来。这就造成很多问题,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有一部分繁体字根本不认识,古代传下来的书全是繁体字,阅读繁体字的很多人根本不认识先秦的大篆、籀文,近代才发现的甲骨文总共有五千多字,还有三千五待破译。虽说汉字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中间隔着好几代,真的是一代不了解一代。汉人不能通读先秦经典,故此作传记、注释;唐人又不能理解汉人的注释了,又在注释下面作疏义;宋人既读不懂汉人的注释,又读不懂唐人的疏义。国学发展史,便是从先秦诸子开始,一直出于处于后代解释前代的循环之中。

        我们可以把任何一本经典中的注释、翻译放在一边,专读古文来体会一下古人读更古书籍的心理感受。不懂的话是真不懂,不通的话也就真不通,今天我们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使用,除了每本经典编辑附上去的解释之外,还可以上网查询其他学者专家的解读。绝大多数的古人连《说文解字》都很难保证人手一本,连字典都没得查,能依仗的只有夫子老学究了。

        (一)语音发生了变化,据说开国之后,四川话差一点就成了今天的普通话,同样的汉字发音上区别是很大的。

        (二)语原上的分化,原本造字表示一个意思,在实际使用中又产生了新的意思,比如一个“打”字,造字是用来表示“击打”的,现在分化出二十多层不同的意思来。

        (三)语义上的变迁,这是我们经常说的多义字,有引申义、假借义等。

        (四)语法上的改变,有主谓宾的倒序,也有虚字助词等。

        (五)字体上的差异,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法。

        (六)假借用法,古文有很多通假字,又借音、借义的,笔者一直认为这是古人的“错别字”,提笔忘字之后,找个读音相同的字凑上去。

        (七)习惯风俗的影响,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产生不通的说法。我们今天是叫“年”,在夏代叫“岁”,在商代叫“祀”,在唐虞时候叫“载”,不训诂的话是决然搞不清楚的。

        在先秦时期,跟训诂学相关的还有两种思想,一是名实之辩,二是正名思想。因为天下纷争,政令不一,同样的事情彼此有着不同的解释,而且没有一个权威。故此儒家提出了要正名的主义,凡事只能有一个“正”,其他均为异端。概念不定义清楚,各说各的比如谈不到一起。要搞清楚概念,就要进行名和实的思辨,只有名副其实才能名正言顺。这是宏观上的思潮,落实到文献经典领域,便是每一个“字”的名实关系研究,这个字形、字音、字义是否名副其实?

        如果不读古书,不看经典,训诂便就毫无意义了。就国学的性质来说,本质上就是以传统经典为主的学问。学习国学而不在根本上下功夫,不过是“练武不连功,到头一场空”罢了。读经的根本是什么?首先得识字,训诂学便是识字学,是解释古文古字的学问。不识字的人,无非是道听一些奇谈,途说一些怪论,人云亦云终究是不会有所建树的。

        很多国学班将《弟子规》《三字经》作为国学的基础,实在是大大的不妥,还不如讲讲《说文解字》。周代基础课程从八岁国子入学开始,先学“六书”,分别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这是古人造字的根本。与今天幼儿园学些数字,汉语拼音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知道字是怎么一回事了之后,才能在读经的时候游刃有余。

       好了,今天关于“训诂是什么意思”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训诂是什么意思”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